登录 注册
首页 医师助手 医疗技术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经验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经验

2023-12-15 阅读(1744)
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01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02

内治法



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  调理气机法

小儿脏腑娇嫩,外感之邪与内生之热交织可导致肺气郁闭,气机郁滞,肺失宣降,肠失传导,形成壮热、咽痛、咳嗽、大便秘结等症。治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入手,宣肺透邪兼通腑泄热,调畅气机。韩峥等以升降退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解表,治疗外感发热患者166例,结果全部患儿均退热。

2.2  宣肺解表法

《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可致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引饮等外感发热之证,治当以宣肺解表。徐丽认为外感发热初期,邪在肺卫,宣肺当为大法,细而论之当辛温、辛凉并用。单用辛凉之剂,易致汗出不透;只用辛温,往往又有汗出而热不解之虞。傅培鑫以小儿解表颗粒(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葛根、荆芥穗、紫苏叶、防风、蒲公英、黄芩、牛黄等)以宣肺解表、清热解毒、豁痰定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取得较好疗效。

2.3  消食导滞法

小儿脾胃稚嫩,转输运化之力不足,饮食不知节制,常使水谷不化,积于中脘,郁久化热,气蒸于外,卫表失固,内外合邪,热势尤甚,治当消食导滞。王明洲用消导法治疗小儿外感夹滞所致发热,取得满意疗效。李淑英等用清热消食散治疗小儿发热,其总有效率为96.7%。于文艳等用自拟柴石汤治疗风热伴食滞型外感发热,总有效率为97.56%。马淑霞运用表里双解法,以经验方黄花双解汤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118例,收到良好效果。

2.4  表里双解法

小儿内外不固,在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伤,在内易为饮食、积滞所伤,故极易表现为表里同病,故应表里兼顾,疏清并举。郑景用表里双解汤(荆芥、防风、桔梗、金银花、连翘、玄参、牛蒡子、薄荷各10g,滑石、生石膏各20g,芦根30g,甘草6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0例,结果80例中痊愈52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3%。侯凤霞以防风通圣散(防风、桔梗、连翘、荆芥、蝉蜕、僵蚕各10g,滑石、生石膏、金银花各20g,大黄、芒硝、炒栀子、甘草、白术各6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8例中,痊愈33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张骠以疏风清热,和中化滞为法,自拟银葛清解汤(桑叶6~9g,荆芥6~9g,金银花6~9g,葛根6~9g,薄荷4~6g,淡豆豉6~9g,陈皮6g)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患儿30例,血象改善、主次症状积分、退热起效时间均优于中成药组和西药组,其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中成药组的63.33%以及西药组的73.33%。刘卫等用柴胡清解汤(柴胡、黄芩各5~10g,金银花、连翘各10~15g,牛蒡子、薄荷各5g)治疗小儿外感发热80例,总有效率为97.5%。

2.5  清热解毒法

《医碥》云“凡病多发热,热生于火,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乘与气郁两端”。王烈指出小儿外感发热,多是有毒所致。无毒则热不发,热因毒而起”。热毒是小儿外感发热病机中的重要方面,清热解毒法以消退郁热清解毒素,是治疗小儿外感的重要治法。王氏予小儿抗毒汤(紫草3g,重楼10g,射干10g,青篙10g,石膏15g,野菊花10g,黄芩10g,柴胡10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总有效率为86.67%,远高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田德茂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颗粒(主要成分: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黄芩、栀子、荆芥、桔梗、天花粉、枳壳、苦杏仁、川芎、赤芍、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10例,结果发热、咳嗽、喘憋、咽部红肿、肺音、斑疹、腮腺炎等主要观察指标的改善时间均短于只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2.6  卫气双解法

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发病特点相似,卫气营血辨证很适于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郭雪霞等自拟双解汤(荆芥穗、淡竹叶、柴胡、薄荷、黄芩、知母、生石膏、金银花)加减予以治疗外感发热患儿80例,其总有效率为96.25%,高于青霉素对照组的63.33%。周琦以银翘散(金银花10g,防风6g,连翘6g,豆豉10g,荆芥6g,薄荷3g(后下),桔梗10g,牛蒡子3g,竹叶10g,芦根10g,石膏20g,杏仁10g,黄芩10g,栀子10g,茯苓10g,莱菔子10g,生谷芽10g,大黄3~5g(后下),甘草3g)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

2.7  渗湿化热

渗湿化热即清热利湿法。小儿脏腑稚幼,抗邪能力不足,长夏之际易于触冒暑热之邪,暑多加湿,感病之初就易见暑湿之证。陈锡军等以新加香薷饮(香薷1~3g,厚朴3~10g,金银花3~10g,连翘3~10g,炒白扁豆3~10g,芦根5~15g,荷叶5~10g)清热祛暑,解表化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8例,总有效率为97.92%,而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熊亚星等用甘露消毒丹(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蒲、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治疗发热患儿31例,疗效优于服用安痛定的对照组。

2.8  扶正祛邪法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感热病的转归和传变过程与阳气的盛衰关系密切。发热为正邪交争的结果,阳盛则祛邪有力,正盛邪退,热退身凉。扶阳护阴,鼓舞正气,祛邪外出是治疗外感发热的重要治法。聂武辉以扶阳清热饮(荆芥、防风各9g,薄荷6g,黄芩9g,黄柏9g,柴胡9g,玄参12g,石膏20g,地骨皮9g,葛根9g,连翘9g,金银花9g,大青叶12g,黄芩9g,蝉蜕9g)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60例,总有效率为91.3%,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为87.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9  活血化瘀法

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热灼津液,可致瘀血、痰凝,是小儿外感发热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研究表明,外感热病治疗的治疗中适当配伍活血化瘀类中药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吴亚玲等以解表清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立法,自拟退热清解汤(柴胡10g,生石膏30g,赤芍12g,牡丹皮10g,知母12g,鱼腥草25g,板蓝根20g,羌活12g,夏枯草25g,甘草9g)治疗外感高热83例,疗效显著。周华凤认为暑邪为病,极易伤津耗气,常可导致瘀血內结,外感高热患者多有血瘀症候,由卫分证向气分证的传变过程中,瘀血有加重的趋势。因此,周华凤以清热保津、祛瘀解毒立法,自拟羚桃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10g,生甘草6g,粳米15g,羚羊角粉29g(冲服),桃仁10g,板蓝根30g,大黄15g,羌活10g,金银花15g,赤芍15g)治疗外感高热患者320例,疗效显著。

03

结语



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理论日臻完善,临证处方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特点给予调理气机、宣肺解表、消食导滞、表里双解、清热解毒、卫气双解、渗湿化热、扶正去邪、活血化瘀法等不同治法,体现了同病异治的中医治疗特点,对其伴随症状,机圆法活,随症加减。临床表明,中药内服退热效果明显,效果持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不良反应较少,很少出现病情反复。但是,其不足之处我们也应看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内治法剂型较为单一,特别是内服汤药煎服较为麻烦,而且药味苦涩,患儿服用困难;

(2)药理作用研究不足,对中药退热机制的研究较少;

(3)临床报道的文章较多,而大样本的研究较少,实验研究更为缺乏,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和临床实验研究体系尚未形成,研究层次和水平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临床及研究中,应改善剂型上下大功夫,开展大样本多角度的研究,积极开展基础研究,严格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提高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推广其应用。

参考文献:略。


来源: 杏林学苑 仅供学习 侵删
网友评论 已有 0 人评论 点击查看>>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