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胫骨干骨折
【骨外固定器构型选择】
1.中端横断骨折:选用单侧构型,实施加压固定。
2.斜型、螺旋骨折:可结合有限内固定后用单侧构型或选用方框式构型,实旋中和位固定。
3.中端粉碎骨折:选用双边式、方框式或半环式构型,实施中和位固定。
4.多段骨折:选用加强半环式构型
5.骨缺损:选用构型时要考虑后期的骨缺损修复方法,再确定骨外固定器构型。若采用骨段延长方法,则选用能进行分段牵伸和加压功能的构型,以便在适当时机实施骨段延长修复骨缺损。
6.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要用小腿交叉皮瓣修复创面时,可选用双边式的构型。
【注意事项】
(1)小腿部位的穿针原则上可以不穿越肌肉:如单侧和方框式骨外固定器可安置在小腿的前外侧,半环式在胫骨结节和踝上穿全针,在前内侧穿半针均可避免穿越小腿肌肉。
(2)对骨折块少用钢丝捆绑,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和小腿下1/3的骨折,尽可能用侧方针顶压固定或结合螺钉内固定,但螺钉数量不宜过多。
(3)严重粉碎性骨折,特别是中下1/3处骨折时,应行松质骨植骨术。
(4)术后尽早完全负重功能锻炼,锻炼中要避免弯曲应力和旋转应力。
(五)近关节骨折
【骨外固定支架构型特点】
1.骨折局部构型:在骨干上穿针,关节端穿交叉全针。
2.跨关节构型:下肢以全针为主结合半针,在干骺端要尽可能穿交叉全针。上肢以半针为主。
3.由跨关节改为局部构型:早期以跨关节构型为主,在3~4周后改为局部构型。因此,起初选择钢针类型和穿针位置时,就要考虑改型的需要,以免钢针变动太多。
【注意事项】
1.骨折复位要注意恢复关节与骨干的正常关系。
2.跨关节固定时要使关节置功能位,并适当牵伸。
3.中后期及时改为骨折局部固定
4.必要时结合螺钉或克氏针固定骨折块。
5.术后结合CPM机进行关节功能康复。
(六)关节内骨折
理想的关节内骨折的骨外固定器,是在牵伸状态下允许关节活动。但目前尚未有此类骨外固定器供临床应用。因此,现在用于治疗关节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只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
【适应症】
1.感染性关节骨折
2.伤口污染严重的开放性关节骨折。
3.骨折粉碎严重难以用其它方法固定的骨折。
4.作为其它治疗方法的过渡。
【骨外固定器构型特点】
1.早期以跨关节固定构型为主。
2.中后期以骨折局部构型为主。
3.钢针以全针为主,适当结合半针。
(七)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的骨外固定器治疗难度较大,在选用时除要注意穿针技术外,还要认真分析各种类型的力学特点,采用相应的构型和结合相关技术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应用得当不仅能挽救生命,也能恢复良好的骨盆形态。
【适应症】
骨盆不稳定骨折脱位,如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坐骨支骨折伴有一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尤其适用骨盆骨折伴有多发伤及失血性休克。
【骨外固定器构型】
1.梯形骨盆骨外固定器构型。
2.半环式骨盆骨外固定器构型。
【注意事项】
1.传统的骨盆骨外固定器不能提供多维固定,复杂的骨盆骨折要用三维骨外固定器。
2.骨折的复位不能依赖骨外固定器,而要结合其它复位方法,如骨牵引等。
3.必要时结合内固定。
4.术后要加强护理和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