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见于老年妇女及儿童。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典型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检查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掌侧移位。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等。
【操作步骤】
伤员取坐位。一助手握住伤臂的上端,肘屈曲90º,前臂置于中立位。术者一手握住伤肢的大鱼际及腕部的桡侧,另一手用拇指按住背侧的骨凸(即远端),用其余手指扣紧骨折近端的掌侧,将腕部拔伸。在拔伸中感到骨折端移动时,用力把腕关节先向掌侧屈曲,然后稍向尺偏,同时顺势把背侧的骨凸向掌侧推迫,将骨折近段向背侧提,使之复位。(见图16A)
图16A 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整复法
对伤臂有严重的肿胀和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的伤员,一助手拿稳前臂近端,另一用两手分别握住伤肢的大、小鱼际,把腕部拔伸。拔伸力的重点放在桡侧,助手把腕关节尺偏牵引,术者用拇指压住桡骨远端的外侧,把远折端推向尺侧,以矫正侧方的移位。接着,术者两拇指合并按住背侧的骨凸,余指抱住伤臂近段的掌侧挤提,纠正背侧的移位。(见图16B)
图16B 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三人整复法
(九)股骨颈骨折
随着社会的发展,股骨颈骨折的发病也发生了变化,其一是交通、建筑所致的损伤也越来越多,其二是人口老龄化。西医认为在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股骨颈表现张力骨小梁减少或消失,压力骨小梁数目减少,再加之髋部肌肉萎缩,不能有效对消髋部有余应力,故轻微暴力也可导致骨折,这是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此外,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剧烈暴力引起的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年轻人,也是合并骨碎块,影响骨折预后的一大原因。再者股骨颈骨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影响到颈部骨质结构,正常外力的作用也可造成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部位分四类:股骨头下骨折、股骨颈头颈部骨折、股骨颈中部骨折、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按骨折线与额轴夹角分类:股骨颈外展骨折、股骨颈内收骨折。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即Garden四型分类法:I型、Ⅱ型、Ⅲ型、Ⅳ型。伤后表现为患髋疼痛,腹股沟韧带中点压痛,患肢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内收、短缩畸形,纵向叩击痛,髋关节活动受限。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旋转法等。
【操作步骤】
采用一种在卧床上的基础上辅以丁字鞋、人字石膏和牵引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及一些因全身疾患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者。据报道,用此法治疗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7周后拍片,有10%~27%的患者可发生移位。因此对具有手术条件者为了防止再移位的发生,便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应尽量行手法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具体操作方法是: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一助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助手用一前臂套入伤肢的腘窝内,一手握住踝部,使髋膝屈曲成90°拔伸。当大粗隆下移时,术者用一手的拇指压住髂前上棘下方,余四指及掌部压稳大粗隆的顶部;另一手的前臂从患者大腿的外后方深入以握住大腿的上段,然后用提升手法把向上后方移位的大粗隆向前方提升,以纠正骨折的前后方移位。在前后移位纠正后,助手继续拔伸,并将大腿内旋,术者一手压住粗隆顶部,另一手置于膝关节内侧,将大腿外展,骨折端的内、外移位便可矫正。最后助手将下肢内旋、伸直,置于外展位。复位操作即告完成,要检查骨折复位是否满意,术者可用手掌托住足跟部,若伤肢能保持中立位,双下肢长度相等,双粗隆部对称,复位便告成功。
(十)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因多由传导暴力引起,发病的老年人多数是在跌仆时因下肢突然扭转或股骨大粗隆部着地而发病。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位置,临床上可分为三型:顺粗隆间型、反粗隆间型和粗隆间粉碎型。常见症状为局部肿胀、腰痛、下肢畸形、不能站立行走、髋关节功能障碍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特征。骨折移位明显者,局部剧痛,下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患侧大粗隆升高,局部腰痛,叩击痛,叩击患侧足跟可引起髋部剧烈疼痛。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旋转法等。
【操作步骤】
以左侧为例,选择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者骨盆两侧髂嵴固定,远端助手采用拔伸法将右手扶住患者左侧腘窝及膝外侧,左手握住左内踝及后踝。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小粗隆部,右手由外侧扶住骨折近端大粗隆部。远端助手采用旋转法,使患者左下肢屈髋屈膝并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顺势牵引左下肢向下,与此同时,术者采用端挤法、提按法,将左手卡靠小粗隆部,右手向下推挤大粗隆并内旋患肢,远端助手将患肢拉直放平,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矫正内翻、外旋及短缩畸形,通常可获得满意复位,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等长,左下肢不外旋,则复位成功。
(十一)股骨干骨折
强大的外伤直接暴力打击、挤压或间接暴力的杠杆作用,均可造成股骨干骨折。由直接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受间接暴力所引起的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只有儿童可能为不完全或青枝骨折。一般健康成年人的股骨干较坚强,须较强大的外伤暴力才能造成骨折。因此,骨折后不仅断端有较明显的移位,而且软组织的损伤也比较严重,同时内出血可达500~l000ml,出血较多的患者,常可在骨折数小时后会出现休克。股骨干骨折,除不完全性骨折或儿童青枝骨折外,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按骨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1/3骨折、中1/3骨折和下1/3骨折3种类型。常见症状为伤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散在瘀斑。骨折部有明显的短缩,成角及旋转畸形。检查骨折部位时有敏锐的压痛,异常活动,扪及明显的骨擦音。伤肢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折顶法、触碰法、回旋法等。
【操作步骤】
股骨干骨折,应用牵引方法只能解决骨折断端的重叠和侧方移位,少部分骨折可通过牵引达到自动复位,但大多数的骨折要通过手法整复才能获得良好的对位,尤其是骨折断端旋转,而背靠背移位者,必须通过手法整复才能达到良好的骨折对位。(见图17)
图17 股骨干骨折手法整复
1.股骨上1/3骨折手法整复在麻醉下进行,一助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助手固定小腿上段,伤肢置轻度外展,屈膝屈髋位,使大腿肌群松弛,顺势拔伸,术者触摸骨折断端位置,然后应用端挤手法纠正骨折侧方移位后,再用提按手法纠正前后移位,使骨折完全对位。
2.股骨中1/3骨折伤员仰卧位,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一助手用双手固定骨折的近端,另一助手提握住小腿时上段行顺势拔伸,术者用双手分别摸准内外侧的骨折端,应用端挤手法纠正侧方移位,接着用一前臂置于骨折远端后方,用另一前臂压住骨折近端前方,相向方向用力挤压,形成一种对抗剪力,把上移的骨折近段向下压,把下移的骨折远端向上提升,即应用提按手法纠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以达到骨折对位良好的目的。
3.股骨下1/3骨折手法整复一般都在维持牵引后进行,一助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助手固定小腿部,伤肢置屈膝屈髋各90°位,使腓肠肌放松减少骨折远端向后移位的倾向。术者则应用双手摸准骨折断端,在助手顺势拔伸下,应用端挤手法纠正骨折侧方移位后,再以提按手法纠正骨折前后移位。
(十二)髌骨骨折
强大的外伤直接暴力打击、挤压或间接暴力的杠杆作用,均可造成髌骨骨折。由直接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为横断性、粉碎性或星状骨折,受间接暴力所引起的多为纵形或边缘骨折。常见症状为伤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散在瘀斑。检查骨折部位时有敏锐的压痛,异常活动,扪及明显的骨擦音。伤肢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等。
【操作步骤】
1.无移位的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无移位者,如纵形或横断无分离者其关节面仍保持光滑完整,筋膜扩张部及关节囊亦无损伤者,用单夹板固定于膝关节伸直位,即可拄拐下地练习步行。
2.有轻度分离移位的骨折
此类骨折大多数筋膜仅部分撕裂,关节面易于保持平整,可行手法整复,先抽吸干净关节内积血,置患肢伸直中立位。整复步骤:①让助手固定下肢两端,术者用两手拇、示、中指捏住骨折断端,互相对推接近,②骨折端对接后,仔细触摸骨折端是否平整,若仍不平整,则可捏住两骨折块作摇摆推移动作,使骨折面更加磨合,此手法强调用力均匀,动作轻柔,切忌大力磨合,以免将骨缝破坏,骨折面光滑而影响复位。确定骨折对位完整、光滑后,用髌骨托固定,两周后可柱拐下地,练习步行,动静结合,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且由于微动使骨折端更加磨合、紧密。
(十三)胫骨髁骨折
胫骨髁骨折的病因多由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临床以间接暴力引起多见,当站立时膝部外侧受暴力打击,造成外髁骨折,若胫骨髁受到垂直压缩暴力,股骨髁向下撞击胫骨髁,则可造成胫骨内外髁同时骨折。常见症状为膝关节或小腿肿胀、畸形、压痛、骨干力丧失,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膝关节功能障碍。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触碰法等。
【操作步骤】
根据移位的程度,先行皮肤或跟骨、踝上牵引,持续的牵引力可以起到顺势拔伸和相对固定并使关节间隙增宽的作用,这样,术者的复位相对容易。复位时,一助手固定大腿,另一助手握住小腿并行拔伸牵等|,术者两手环抱小腿上端,同时用力施压,一旦感觉到骨碎块有滑动后固定,小腿内外侧的横径变小,说明复位成功。也可以采用旋转摇晃的手法,即助手拔伸固定后,术者手法固定骨折处,行内外前后摇晃,或令牵引小腿的助手一边牵引,一边内外旋转,如骨折音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骨凸平复,说明骨折移位已矫正。
(十四)胫腓骨干骨折
胫腓骨干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伤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伤肢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严重者可见肢体短缩、成角及足外旋畸形。X线片可明确诊断,并可显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骨折胫骨上1/3骨折,检查时应注意是否合并腘动脉损伤。腓骨上端骨折要注意腓总神经的损伤。肿胀严重者应注意小腿骨膜间室综合征。早期的合并症还有休克、挤压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征、气性坏疽等。治疗上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出现感染、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甚至有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胫腓骨骨干骨折应认真处理。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回旋法、折顶法等。
【操作步骤】
以骨折远端向后外方、近端向前内方移位的胫腓中1/3骨折为例。
采用骨折端血肿内麻醉。伤员取平卧位,屈膝约150º。两个助手固定骨折的远、近段,顺势拔伸,矫正重叠和成角畸形。接着,术者用两手的拇指按准骨折近端向前隆起的部位,其余各指环抱骨折远端的后方,在助手的持续拔伸配合下,用提按法将近端压向后方,把远端向前方升提(见图18A)。骨折的前后方移位即可纠正。接着,在助手继续牵引下,术者将两大拇指压住骨折远端的外侧,其余各指环抱骨折近端的内侧,用端挤法将骨折近端向外端,将远端往内推,骨折的内外侧移位就能纠正(见图18B)。对横断或短斜型骨折,如果重叠较多,采用提按法和端挤法整复未能成功,可改用折顶法进行复位。即一名助手固定骨折近段,另一名助手握住小腿的远段,术者用两拇指压住骨折近端前侧的骨突,其余各指托住远段的后侧,嘱咐远段的助手把骨折的远端外展,以矫正内外侧的移位;接着助手将骨折远段向后侧扩大成角,术者用力将骨折近端往后外侧压,将远端向前内侧提,当感到骨折远、近端接触时,请远段的助手进行骤然反拔,配合术者把骨折的远端提到前内侧,迫使骨折端复位。术后应仔细触摸胫嵴的前内侧和骨折部位。如胫嵴平整,胫骨干的生理弧度恢复,骨折部无异常隆突,说明复位成功。上1/3和下1/3胫腓骨干骨折的手法整复,可参照上述中1/3骨折的手法整复。
图18A 胫腓骨干骨折整复法 提按矫正前后方移位
图18B 胫腓骨干骨折整复法 端挤矫正内外侧移位
(十五)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是下肢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青壮年。任何一种引起距骨移位的暴力皆可导致该类骨折。踝关节是屈戌关节,结构颇为复杂,具有维持人体行走、跳跃等重要功能的作用,由于踝关节受伤时处在不同的状态(外翻或内翻),或受不同暴力的打击,骨折类型繁多,根据受伤状态,可分为外旋、外翻、内翻、纵向挤压、侧方挤压等暴力,其中外旋、外翻、内翻按其损伤程度分为Ⅲ度。常见症状为局部肿胀,翻转畸形,压痛,功能障碍是踝部骨折的四大特征,并可扪及骨擦音,外翻骨折时,足外翻畸形,内翻骨折时,足内翻畸形,若伴有距骨脱位,骨折畸形更明显,并有踝关节横径增宽。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脱位方向等。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提按法、屈伸法等。
【操作步骤】
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容易造成踝部功能障碍或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所以,在治疗上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学上的复位和给予稳妥的固定。手法整复治疗本病,难度不高。关键在于骨折的有效固定和固定后的功能锻炼。主张小夹板固定后,使用袜套悬吊滑动牵引,有利于踝关节的修复。对于内踝骨折以及胫腓下关节不稳定导致踝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采用闭合穿针内固定,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对闭合性单踝、双踝骨折,宜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加纸压垫固定。对三踝骨折,如果后踝骨折块小于胫骨下关节面1/3,只需在整复时使距骨的后半脱位得到复位,并用小夹板把踝关节固定于背屈位,利用后侧关节囊的牵引力量维持和固定后踝骨折块便可。因为这种骨折并不影响胫距关节的活动和负重。如果后踝骨折块大于胫骨下关节面1/3,因距骨失去支点,踝关节越背屈,距骨越向后脱位,后踝向后上方移位就越明显,因而需应用袜套悬吊滑动牵引法把伤肢悬吊起来,利用肢体本身自然向下的重量和跟部向上牵引的重量,使后踝骨折逐渐得到复位。对垂直挤压或直接暴力造成的粉碎性骨折若关节面紊乱,经手法整复后,除应用小夹板和纸压垫固定以制止侧方移位外,还须结合跟骨牵引,以防止发生重叠移位。直接暴力引起的开放性骨折,如伤口不大,经清创缝合后,应采用跟骨牵引,以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
1.外旋、外翻骨折的整复,在一般情况下,外翻骨折可有外旋,而外旋骨折必有外翻。外旋和外翻骨折的手法整复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把足内翻、内旋来纠正骨折的旋转和翻转移位。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伤员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一助手站在伤肢的外侧,用前臂夹住伤肢的大腿,另一助手抱住膝部并向上牵引。另一助手伤肢的远端,一手握住足的前部,另一手托起足跟使踝关节呈轻度的跖屈位。助手先顺着原来畸形位置徐徐用力拔伸。当感到骨折部被牵开时,逐渐改变牵引的方向,使之由外旋、外翻位变为内翻、内旋位。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法处理。对外踝骨折块向外后方移位或连同距骨一齐向外移位的,术者用一手掌将外踝向内推,另一手掌置于内踝的上方并往外端,接着施行端挤法使之复位。对兼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术者把两手掌置于内、外踝,相互挤压,使分离消除。对后踝骨折兼有距骨向后半脱位的,在两助手施行内翻内旋位的牵引下,术者一手将胫骨的下端向后推按,一手托住足跟向前提拉,同时嘱助手把足背向前牵引,将踝关节背屈至90°,使距骨向后的半脱位及后踝骨折块得到复位。术后将踝关节维持于轻度内翻位固定。(见图19)
图19 踝部骨折手法
2.内翻骨折的整复:麻醉的方法、伤肢的体位与助手的准备,与外旋、外翻骨折的整复相同。在拔伸时先顺原来的畸形位置徐徐拔伸,然后由内翻位逐渐转为外翻位牵引。接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法。对内踝骨折块向内移位或距骨连同内踝骨折块向内移位的,术者用一手将内踝向外端,用另一手将外踝上方向内推,使内踝及距骨的向内移位同时得到纠正。对兼有后踝骨折或距骨向后半脱位的,只需将胫骨的下端向后推,将足跟向前提,置踝关节于背屈90°,就能使踝关节半脱位得到整复。术后将踝关节维持于轻度外翻位固定。
3.垂直挤压骨折的整复:麻醉的方法、伤肢的体位与助手的准备,与外旋、外翻骨折的整复相同。助手沿小腿纵轴进行中立位牵引。对内、外踝骨折有内、外侧移位的,可用端挤法纠正。对骨折块或下胫腓联合处有分离的,可用双手相互挤压矫正。对距骨向前脱位的,在踝关节背屈90°的牵引下,将胫骨下端往前提,将足部推向后方。对距骨后脱位或后踝骨折块向后方移位的,将踝骨下端压往后方,将足部推向前方,使脱位和后踝骨折块得到整复。术后将踝关节维持于中立位进行固定。对需用袜套悬吊滑动牵引的伤员,在手法整复前应做好袜套悬吊的准备工作或在跟部常规穿入克氏针,然后根据骨折的类型进行手法整复。
(十六)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以青壮年多见,其预后与骨折类型有关,但与治疗方法关系更大。无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一般疗效较好,我们在这里不作讨论。对于波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若治疗不当,容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常用手法】拔伸法、端挤法、屈伸法等。
【操作步骤】
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膝关节于屈曲90°位置,另一助手双手握足部。术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伤跟两侧用力向中间夹挤,同时令握足部的助手来回屈伸踝关节数次,直至增宽的横径恢复原样。再令助手尽量跖屈踝关节让跟腱松弛,术者用双手拇指扣紧跟骨结节向下按,将上移的跟骨结节复回原位,结节关节角亦因此而得以恢复。
(十七)胸腰椎体骨折
胸腰椎古属背骨及腰骨范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腰骨,即背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胸腰椎体骨折临床颇为常见,其中尤以胸l2~腰l为好发部位。根据受伤时体位不同,可分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种,以前者多见。同时,因病人的年龄大小、所受暴力轻重、方向等不同,屈曲型骨折又可分为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粉碎性骨折、老人椎体性压缩骨折等。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多因间接外力所致,如患者高处坠落,臀部或双足先着地,或因弯腰工作,重物从高处下落,砸于患者的肩、背部,外力使脊柱过度前屈,暴力传达到胸腰段,由于上下相邻椎体向前成角的夹挤力,使受累椎体的前部压扁面成楔形,即产生椎体的压缩性骨折。椎体粉碎骨折多发生于胸腰段脊椎。轻者除有楔形改变外,重者椎体碎裂为微小块。如粉碎不严重,只限于椎体的前部,椎体后部尚完整,棘上、棘间韧带没有断裂,也应属稳定骨折。老人椎体对负重受压的承受力差,稍受外力挤压时,即可引起压缩性骨折。常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瘀肿,局部压痛,脊柱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坐起或行走,椎体侧方压缩的可有轻度的侧弯畸形,伴有胸闷,腹胀痛,二便不通等。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
【常用手法】牵引过伸按压法、二桌复位法、两踝悬吊复位法、肾托法、自身复位功能疗法。
【操作步骤】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介绍脊柱骨折用“攀索叠砖法”治疗,用此法时,可使患者悬空,脊柱呈过伸位,呈挺胸状,椎间隙变宽,确有复位良效。目前整复方法较多,但其主要原理是一致的,即使已压缩成角的椎体与皱褶的前纵韧带可重新过伸及张开,就可以复位。在整个复位过程中,为了减少病员的痛苦和松弛痉挛的肌肉,可以考虑给适当的止痛药。如肌肉注射哌替啶50~l00mg,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目前常用的整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1.牵引过伸按压法:患者俯卧硬板床上,两手抓住床头,助手立于患者头侧,两手把持腋窝处,一助手立于足侧,双手握踝,两助手同时用力,逐渐进行牵引,至一定程度后,一助手在牵引的基础上,逐渐将双下肢提起,使肢体悬离床面,使脊柱呈现过伸位,得到充分牵引和后伸,使肌肉松弛、椎间隙及前纵韧带被拉开后,术者双手重叠,压于骨折后突部位,用力下压,借助前纵韧带的伸张力,将压缩之椎体拉开,同时后突畸形得以复平。
2.二桌复位法:用高低不等的两张桌子,高低差约为25~30cm,平排在一起,将病人置于二桌上,患者头部朝高桌,然后将桌边逐渐移至上臂中段近颏下处,将低桌渐移至大腿中段处,借助病人自重,使胸腰部悬空。此时术者可用手掌托住病人的腹部,慢慢下沉,以减轻疼痛,达到脊柱过伸的目的,约2~5分钟后,脊柱的胸腰部明显过伸,此时前纵韧带被拉紧,被压缩之椎体得以复位后,立即上一石膏背心或金属胸腰过伸支架固定,石膏背心要求上至胸骨上缘,下至耻骨联合。骨突处放一衬垫以防压伤,注意三点(胸骨部、耻骨部、下腰部)的固守和塑形。
3.两踝悬吊复位法:病人俯卧于复位床上,将两踝悬空吊起。如没有复位床,亦可在屋梁上装一滑轮;将双足向上吊起,徐徐悬空,使胸腰段脊柱过伸,其原理与二桌复位法相同。复位后同样用支架固守脊柱于过伸位。
4.肾托法:让病人仰卧于手术台上,胸腰段置于肾托上,然后逐渐摇起肾托,将病人的胸腰段挺起呈拱桥形,使脊柱后伸。复位后,可在腰部置软枕,仰卧位休息。
5.自身复位功能疗法:本法简便安全,效果可靠,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能发挥患者在复位和治疗中的主动作用。以背伸肌为动力,增加前纵韧带及椎盘前部纤维环的张力,使压缩的椎体逐渐张开。骨折畸形逐渐得以矫正。背伸肌力的加强,即形成一个有力的肌肉夹板,对脊柱的稳定起重要作用。此法可以免除石膏长期固守的痛苦,避免了骨质疏松。由于坚持背伸肌锻炼,骨折的后遗症也明显减少,同时也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早期消除全身症状,增加饮食,增加体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十八)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的病因多由直接外力或间接外力。分为三大类:骨盆边缘骨折、骨盆环单弓断裂无移位骨折、骨盆环双弓断裂移位骨折。
【治则治法】手法复位。
【常用手法】端挤法、提按法等。
【操作步骤】
1.骨盆边缘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骨折块有移位者,应予以手法复位,患者仰卧,患侧膝下垫高,使髋膝关节呈半屈曲位,术者以捏挤按压手法将骨折块推回原位。坐骨结节骨折,患者侧卧位,使髋伸直膝屈曲位,术者以两手拇指按压迫使骨拆块复位。复位后保持患肢伸髋、屈膝位休养,以松弛腘绳肌防止再移位。尾骨骨折脱位复位时,患者侧卧屈髋屈膝位,术者右手戴手套,示指伸入肛门内,扣住向前移位的尾骨下端,同时拇指按压骶骨下端,两指同时用力提按,将骨折远端向后推即可复位。侧卧休养。
2.骨盆环单弓无移位骨折:一般无需整复。
3.骨盆环双弓断裂移位骨折:双侧耻骨上、下支与坐骨上、下支骨折,此骨折致骨盆环的前方中间段游离,由于腹肌的牵拉而往往向上向右移位。整复时患者仰卧屈髋,助手把住腋窝向上牵拉,术者双手扣住耻骨联合处,将骨折块向前下斜扳提按,触摸耻骨联合之两边骨折端平正时,已示复位。整复后,术者以两手对挤髂骨部,使骨折端嵌插稳定。一侧耻骨上、下支与坐骨上、下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者,触摸耻骨联合处整齐无间隙,则表示复位。
髂骨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之骨块连同伤侧下肢多向外上方移位,并有轻度外旋。患者仰卧,上方助手把住腋窝向上牵引,下方助手握住踝部向下牵引,同时逐渐内旋。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扳住健侧髂骨翼部,一手向前下方推按骨折块,触摸耻骨联合平正无间隙,是已复位。
耻骨或坐骨上、下支骨折伴同侧骶髂关节错位,伤侧骨块连同下肢常向上移位并有外旋,因骶髂关节错位而不稳定。整复时患者仰卧,上方助手把住腋窝向上牵拉,下方助手握伤肢踝部向下牵引并内旋,术者立于患侧向下推按髂骨翼,测量两侧髂嵴最高点在同一水平时,再以对挤手法,挤压两髂翼及两髋部,使骨折块互相嵌插,触摸骨折处无凹凸畸形,即已复位。耻骨联合分离并一侧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亦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