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乾构 编辑:李邦源 治胃十五法 胃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协作,共同主管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腑与五行的关系中,脾胃同属中土,其中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又脾胃为人体的升降枢纽,胃气主降,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凡因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伤胃、湿热阻胃、瘀血停胃、痰饮凝胃、蛔虫扰胃和脾胃虚损等原因损伤胃腑,使胃的气机阻滞,胃失去和降的功能,导致胃腑的气血凝滞不通而发生胃病。 常见的病证有胃痛、呕吐、呃逆、反胃、嘈杂、吐酸、噎隔等。可按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治法可综合为15法。现把治胃15法介绍如下: 一、舒肝和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的肝胃不和证或肝气犯胃证或肝胃气滞证或气滞证。 主症:胃部胀痛。 次症:1.痛窜胁背、2.气怒痛重、3.恼怒诱发、4.嗳气频作、5.矢气症轻(或嗳气症轻)、6.胸院堵闷、7.排便不畅、8.苔白脉弦。 诊断:凡具备以上主症和二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肝胃不和证。 辨证:郁怒伤肝,横逆犯胃。 治法: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舒肝和胃汤: 醋柴胡10g,炒白术15g,江枳壳10g 广郁金10g,延胡索10g,炒川楝5g 生甘草5g,沉香粉2g,(冲服) 二、散寒温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寒邪客胃证或寒凝气滞证。 主症:胃凉暴痛。 次症:1.剧痛难忍、2.遇寒痛重、3.得热痛轻、4.口淡纳差、5.喜热饮食、6.呕吐清水、7.舌淡苔白、8.脉象弦紧。 诊断:凡具备以上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寒邪客胃证。 辨证:寒邪客胃,胃气凝滞。 治法:散寒温胃,理气止痛。 方药:散寒温胃汤: 制香附10g,高良姜6g,炒白术15g 鲜生姜10g,紫苏叶10g,延胡索10g 广荜拨10g,炙甘草5g 三、泻热清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火郁证或热邪壅滞证或火热炽盛证。 主症:胃灼热痛。 次症:1.痛势急迫、2.口苦口臭、3.口舌生疮、4.喜冷饮食、5.大便干燥、6,小便灼热、7.舌红苔黄、8.脉象弦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火郁症。 辨证:郁火热邪,壅滞胃腑。 治法:泻热清胃,和中止痛。 方药:泻热清胃汤: 生大黄10g,川黄连5g,枯黄芩10g 炒栀子10g,粉丹皮10g,延胡索10g 炒川楝5g,广郁金10g 四、健脾补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脾胃虚弱证或脾胃气虚证。 主症:胃部隐痛。 次症:1.不思饮食、2.餐后饱胀、3.大便稀溏、4.面色萎黄、5.气短懒言、6.疲乏无力、7.舌淡苔白、8.脉沉细弱。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个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痛脾胃虚弱证。 辨证:久病伤中,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补胃,和中止痛。 方药:健脾补胃汤: 潞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5g 炙甘草5g,广陈皮10g,春砂仁3g 炙黄芪15g,炒三仙30g 五、消食泻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食积证或伤食证或宿食停滞证。 主症:伤食胃痛。 次症:1.胃部饱胀、2.厌食拒按、3.嗳腐酸臭、4.恶心呕吐、5.吐后症轻、6.大便不爽、7.苔垢厚腻、8.脉象弦滑。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伤食证。 辨证:暴饮暴食,食积胃腑。 治法:消食泻胃,和中止痛。 方药:消食泻胃汤: 生大黄10g,江枳实10g,于白术10g 鸡内金10g,莱菔子20g,焦三仙45g 半夏曲10g,川黄连5g 六、温中暖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虚寒证或中阳不振证或阳虚证或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凉隐痛。 次症:1.胃喜按暖、2.脘腹胀满、3.稍食痛轻、4.畏寒肢冷、5.口淡吐水、6.舌淡体胖、7.食欲不振、8.脉沉细弱。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虚寒证。 辨证:脾胃阳虚,中寒内生。 治法:温中暖胃,振阳止痛。 方药:温中暖胃汤。 炙黄芪15g,嫩桂枝10g,炒白芍15g 制香附10g,高良姜6g,炮干姜6g 广荜拨10g,炙甘草5g 七、滋阴润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阴虚证或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灼隐痛。 次症:1.纳少便干、2.嘈杂干呕、3.口干舌燥、4.手足心热、5.心烦易怒、6.舌红无苔7.舌裂少津、8.脉象细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阴虚证。 辨证:热灼津阴,胃阴不足。 治法:滋阴润胃,和中止痛 方药:滋阴润胃汤: 北沙参20g,麦门冬15g,鲜生地50g 肥玉竹20g,生知柏各10g,生白芍15g 生山栀15g,生甘草10g 八、化瘀通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瘀血证或瘀血阻络证或气血瘀滞证。 主症:胃刺割痛。 次症:1.痛处固定、2.剧痛拒按、3.胃痛夜甚、4.疼痛持久、5.呕血黑便、6.系带紫暗、7.舌质暗红、8.脉象弦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瘀血证。 辨证:瘀血停胃,气机闭阻。 治法:化瘀通胃,活血止痛。 方药:化瘀通胃汤: 紫丹参2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 檀香木10g,酒大黄10g,延胡索10g 刺猾皮10g,九香虫3g 九、清化活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湿热中阻或湿浊壅胃证。 主症:胃痞闷痛。 次症:1.饮食呆滞、2.胸腹痞满、3.口苦口粘、4.头身重着、5.肛门灼热、6.大便粘滞、7.苔黄厚腻、8.脉象濡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湿热中阻证。 辨证:湿热中阻,气机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活胃止痛。 方药:清化湿热汤: 川黄连6g,川厚朴10g,清半夏10g 茵陈篙10g,藿香梗10g,六一散15g 制大黄5g,瓜蒌皮10g 十 、芳化胃浊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痰浊积胃或痰饮凝胃证。 主症:胃痛涌涎。 次症:1.胃部痞闷、2.胃漉声声、3.胸闷腹胀、4.口粘纳呆、5.身体困倦、6.咳嗽痰多、7.苔白厚腻、8.脉滑或濡。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痰饮凝胃证。 辨证:脾虚失运,湿化痰浊。 治法:芳化胃浊,蠲饮止痛。 方药:芳化胃浊汤: 藿香叶10g,佩兰叶10g,制苍术10g 广陈皮10g,法半夏10g,云茯苓20g 川厚朴10g,六一散15g,嫩桂枝5g 十一、通降胃气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腑实不通或胃气上逆证。 主症:胃痛便秘。 次症:1.不思饮食、2.恶心呕吐、3.脘腹胀满、4.嗳气呃逆、5.口干口苦、6.烦躁易怒、7.舌苔黄厚、8.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腑实不通证。 辨证:腑实不通,胃气上逆。 治法:通降胃腑,顺气和中。 方药:通降胃气汤。 生大黄10g,江枳实10g,川厚朴10g 旋复花10g,代赭石10g,元明粉10g 清半夏10g,沉香粉2g 十二、开降调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寒热错杂证。 主症:胃痛嘈杂。 次症:1.胃痞胀满、2.恶心呕吐、3.胃凉口苦、4.烧心反酸、5.便秘腹胀、6.喜热饮食、7.舌淡苔黄、8.脉沉迟弦。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寒热错杂证。 辨证:寒热相兼,错杂为患。 治法:辛开苦降,调胃止痛。 方药:开降调胃汤: 太子参15g,姜半夏10g,炮干姜5g 吴茱萸3g,川黄连5g,制大黄5g 枯黄芩10g,乌贼骨15g 十三、补中益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中气下陷证。 主症:胃部坠痛。 次症:1.纳少不香、2.餐后坠重、3.脘腹胀满、4.倦怠自汗、5.少气懒言、6.面色㿠白、7.身体消瘦、8.舌淡脉弱。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中气下陷证。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益胃举陷。 方药:补中益胃汤: 炙黄芪30g,潞党参15g,于白术10g 炙甘草5g,江枳壳15g,广陈皮10g 北柴胡5g,炙升麻5g 十四、止血护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病胃络损伤证。 主症:呕血胃痛。 次症:1.胃痛剧烈、2.痛处固定、3.腹胀拒按、4.柏油样便、5.系带紫红、6.潜血阳性、7.舌紫瘀斑、8.脉沉弦涩。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胃络损伤证。 辨证:胃络损伤,血溢脉外。 治法:宁络止血,护胃止痛。 方药:止血护胃汤: 乌贼骨15g,浙贝母10g,白茅根30g 生大黄0g,白及粉10g,三七粉3g 赤白芍各10g,生甘草10g 十五、驱蛔安胃法 主要适用于胃痛蛔虫扰胃证。 主症:吐蛔胃痛。 次症:1.胃痛鼓包、2.乍作乍止、3.大便排蛔、4.嗜异物癖、5.能食消瘦、6.腹痛鼓包、7.面唇虫斑、8.粪检虫卵。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者即可诊断为胃病蛔虫扰胃证。 辨证:湿热生虫,蛔虫扰胃。 治法:杀虫驱蛔,安胃止痛。 方药:驱蛔安胃汤: 乌梅肉15g,胡黄连10g,川蜀椒5g 川楝皮10g,使君子10g,花槟榔10g 杭白芍30g,生甘草10g 对胃病的治疗,除辨证地选用以上15法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兼证而进行加减。特别要根据物理化学检查作出的西医诊断而结合辨病治疗,在上方中加入相应的中药以提高临床疗效。此外,配合针灸治疗、点穴按摩治疗、涂药贴膏药治疗等治法亦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对胃病除药物治疗外,合理调护也有积极作用。 摘自《北京中医杂志》 1994 年第1期